45号无缝钢管生产过程
45 号无缝钢管是以45 号优质碳素结构钢(含碳量 0.42%-0.50%)为原料,通过 “穿孔 - 轧管 - 精整” 等核心工序去除焊缝、形成整体管状结构的钢材,广泛用于机械制造、液压系统、工程结构等领域。其生产过程需严格控制尺寸精度、力学性能和内部质量,具体可分为原料准备、管坯加热、穿孔、轧管(延伸)、定径 / 减径、精整处理、质量检验七大核心环节,以下是详细流程:
原料质量直接决定钢管最终性能,此阶段需完成 “选材 - 预处理” 两步,确保原料无缺陷、成分均匀。
-
原料选择:采用 45 号钢连铸坯或锻轧坯,规格通常为圆形截面(直径 50-180mm,长度 1.5-3m),要求化学成分符合 GB/T 699-2015《优质碳素结构钢》标准(如 C:0.42-0.50%,Si:0.17-0.37%,Mn:0.50-0.80%),且原料表面无裂纹、折叠、结疤等肉眼可见缺陷。
-
原料预处理:
-
切头切尾:通过锯床切除管坯两端不规则的 “冒口”(浇铸时的补缩部分)和 “尾端”,保证管坯长度均匀(通常定尺为 1.8-2.5m)。
-
表面清理:采用喷丸除锈或酸洗去除管坯表面的氧化皮、铁锈和油污 —— 氧化皮若残留,加热时会渗入钢内形成 “皮下气泡”,导致穿孔后钢管出现裂纹。
-
探伤检测:对管坯进行超声波探伤或磁粉探伤,排查内部疏松、夹杂、表面微裂纹等隐性缺陷,不合格管坯直接剔除。
45 号钢常温下硬度较高(布氏硬度约 197HB),需加热至 “奥氏体化温度区间”(850-1250℃),使其塑性显著提升、变形抗力降低,才能通过后续穿孔工序形成空心毛管。
-
加热设备:采用环形加热炉(连续式生产)或室式加热炉(间歇式生产),环形炉可实现管坯连续进料、加热、出料,效率更高,是主流设备。
-
加热工艺控制:
-
升温阶段:缓慢升温(升温速度≤150℃/h),避免管坯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热应力裂纹。
-
均热阶段:在 1200-1250℃下保温 1-2 小时,确保管坯内外温度均匀(温差≤50℃),且奥氏体晶粒细化(晶粒尺寸≤5 级)—— 晶粒过粗会导致钢管力学性能下降(如冲击韧性降低)。
-
防氧化:加热炉内通入保护气氛(如氮气、煤气混合气体),减少管坯表面氧化烧损(烧损量需控制在 0.5% 以内)。
穿孔是无缝钢管生产的 “核心工序”,通过外力作用将实心管坯轧制成具有空心腔的 “毛管”(也称荒管),主流工艺为斜轧穿孔法(曼内斯曼穿孔法)。
-
设备组成:主要包括两个呈 15-20° 倾角的轧辊(相对旋转,带动管坯前进)、一个位于轧辊之间的顶头(固定在顶杆上,用于形成毛管的内孔)、以及两侧的导板(防止管坯偏移)。
-
穿孔过程:
-
加热后的管坯由喂料机送入轧辊之间,轧辊的旋转和倾角带动管坯一边旋转、一边轴向前进。
-
管坯在轧辊的压力作用下逐渐变薄,同时顶头强行 “挤开” 管坯中心,形成空心的内孔。
-
最终穿出的毛管规格:外径 50-200mm,壁厚 5-20mm,长度 3-6m,内孔需光滑无折叠(顶头磨损会导致内孔缺陷,需定期更换)。
-
关键控制:穿孔温度需保持在 1100-1200℃(若温度过低,管坯易开裂;温度过高,易出现 “粘辊”),顶杆的对中性需精准(偏差≤0.5mm),否则毛管会出现 “壁厚不均”。
穿孔后的毛管尺寸精度低、壁厚不均,需通过轧管工序进一步 “减壁、定径、细化组织”,根据产品规格不同,主流工艺分为连轧管法(MPM)和周期轧管法(皮尔格轧管法)。
-
设备:由 5-7 架连续布置的二辊或三辊轧机组成,每架轧机的轧辊孔型逐渐缩小。
-
过程:毛管由芯棒(可移动,支撑内孔)穿入,依次通过各架轧机 —— 轧辊的旋转使毛管外径逐渐减小、壁厚均匀变薄,同时芯棒的轴向移动配合轧辊,确保内孔尺寸稳定。
-
效果:毛管壁厚公差由 ±10% 缩小至 ±3%,外径精度提升至 ±0.5mm,且通过多道次轧制,奥氏体晶粒进一步细化,力学性能(如抗拉强度)提升 10-15%。
-
设备:单架往复式轧机(轧辊可上下往复运动),配合固定芯棒。
-
过程:毛管套在芯棒上,轧辊向下压制时,毛管局部变薄、延伸;轧辊向上抬起时,毛管随芯棒向前移动一段距离,重复此 “压制 - 移动” 周期,直至毛管达到目标尺寸。
-
特点:适合生产外径≥200mm、壁厚≥10mm 的厚壁管,但效率低于连轧管法。
轧管后的钢管外径仍有偏差,需通过定径或减径工序将外径控制在标准范围内(如 GB/T 8163-2018《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》要求的外径公差)。
-
定径工序:
-
设备:3-5 架定径轧机(轧辊孔型为最终目标外径),无芯棒(内孔尺寸已由轧管工序确定)。
-
过程:钢管通过定径轧机时,轧辊仅轻微压制钢管外径,将外径公差控制在 ±0.1-0.3mm(如目标外径 50mm 的钢管,实际外径需在 49.7-50.3mm 之间),不改变壁厚。
-
减径工序(适用于需缩小外径的钢管):
-
设备:多架(10-15 架)连续减径轧机,轧辊孔型逐架缩小。
-
过程:钢管通过时,外径逐渐减小(减径量通常≤20%),同时壁厚会轻微减薄(通过调整轧机张力控制减薄量),最终实现 “外径精准 + 长度延伸”(长度可增加 10-30%)。
精整是钢管出厂前的 “最后加工”,包括冷却、矫直、切管、表面处理等,确保产品符合外观和性能要求。
-
冷却:
-
轧后钢管温度约 800-900℃,需通过喷水冷却(快速冷却)或缓冷坑冷却(缓慢冷却)至常温。
-
45 号钢需控制冷却速度:若生产 “热轧态” 钢管,可快速冷却(冷却速度 10-20℃/min),获得珠光体 + 铁素体组织;若需改善韧性,可缓冷(冷却速度≤5℃/min),避免出现马氏体硬脆组织。
-
矫直:
-
钢管冷却后易产生弯曲(弯曲度≤1mm/m 为合格),需通过二辊或多辊矫直机矫直 —— 矫直机通过上下轧辊的压力,将弯曲的钢管 “压直”,确保全长弯曲度符合标准。
-
切管:
-
采用锯床(冷锯)或火焰切割(热切割,适用于大口径)将长钢管切割成客户要求的定尺长度(如 6m、9m、12m),同时切除两端的 “轧废”(如头部变形段、尾部偏薄段)。
-
表面处理:
-
酸洗钝化:用盐酸(15-20% 浓度)去除表面氧化皮,再用钝化液(如硝酸)处理,形成一层氧化膜,防止生锈。
-
喷标:在钢管表面喷印规格(如 “Φ50×5 45# GB/T8163”)、批号、生产厂家等信息,便于识别。
45 号无缝钢管需通过 “外观 - 尺寸 - 力学性能 - 内部质量” 全项检验,合格后方可出厂,检验项目如下:
45 号无缝钢管的生产是一个 “高温塑性变形 + 精准控制” 的过程,核心逻辑是:通过加热使钢坯具备塑性→通过穿孔形成空心结构→通过轧管 / 定径调整尺寸→通过精整 / 检验保证质量。每一步工序的工艺参数(如温度、压力、速度)都需严格匹配 45 号钢的材质特性,才能最终生产出满足机械强度、尺寸精度和使用寿命要求的产品。
|